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缅怀他老人家的历史功绩,继承他的事业,最重要的就是要认认真真学习和实践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是什么?我不是党的理论专家,不敢轻易下断,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八个字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只有把这个八个字落实了,不断地改革、创新,坚决打破各种各样的束缚创造活力的框框,我们才谈得上是“高举”了邓小平这面旗帜。
关于金融问题,邓小平同志谈得其实不多,但却提出了一些很精辟的论断,比如他讲过,“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他还讲过,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我们过去的银行是货币发行公司,是金库,不是真正的银行。”
我们研究金融法律问题,应该牢记小平同志的教诲。搞监管,目的不是“管”,而是为了确保“活”,要让金融这着棋“活”起来,要让我们的银行成为“真正的银行”,让我们金融市场成为“真正的市场”。
有了邓小平理论这个法宝,我们再来分析研究并且探索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就有了主心骨。我的观点就是,要彻底解放思想,拿出新思维来,否则就可能影响其活力,就可能使其“失真”。
我们先回顾一下历史,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国进行价格改革,反对的声音其实不小。计划经济,票证时代,说放开就放开了?人民群众生活的必需品价格能放开吗?那些重要的生产资料价格能放开吗?一放会不会天下大乱?而且最开始搞“价格闯关”,社会上是出现了一些恐慌现象,好像问题很严重。
可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只要改革方向正确、步子坚定,“乱”就是暂时现象,没有什么大不了。
再比如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允许外资入股,最开始大家也纷纷议论,说这样是否会影响国家金融安全。事实证明,中国的银行改革安全得很。
甚至在更早些时候,我参与了商业银行法的起草工作,这部法律草案当时还只敢叫“银行法”,不敢写“商业”银行法。因为我们在思想上有顾虑,写了“商业”,怕人家说是搞资本主义。后来,还是决策者思想解放,不争论,果断地、明确地就用了《商业银行法》的名称。
金融市场不是不需要监管,而是需要强有力的监管,在这一点上,我始终强调政府的作用,政府应该有所作为。但是,政府的有所作为,往往可能局限于一些旧的模式、旧的逻辑、旧的思维,往往会把新事物的不成熟的一方面看得过分严重,于是就可能趋于保守。
保守一点没错,但我想,今天中国金融市场的监管者和立法者们,都是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年全过程的“过来人”,过去我们大家走过的路,都记忆犹新。其实互联网金融再怎么花样百出,它都没有脱离市场的逻辑,它是很重要的金融创新。
我们当然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但中国的金融市场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和成功,就因为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监管机构更加有远见,更加中立。我们不能被任何利益集团所左右,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以全新的思维来认识互联网金融,心态要更加开放,努力让市场竞争更加公平,让消费者感到更加便捷,不浪费资源和时间。
我想,三十多年来的市场化改革,靠的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今天我们国家的互联网金融走得如此之快、如此之成功,令人惊叹。希望监管者跳出旧思维的框框,充分支持一切源自市场的创新活力。安全固然极端重要,但在安全与速度之间求一个平衡,特别是在新事物的成长期,多给速度、规模、效益一些空间,其实才是更安全的办法。
古人云,“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作为法律学者,我期待符合信息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中国互联网金融更加发展繁荣的善法早日出台。
2014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