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 1998年总第2辑

布兰代斯:《别人的钱—以及银行家如何使用它》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魔术师和他的徒弟住在深山里。一天,魔术师要出门,临走时,他吩咐徒弟打扫房间。徒弟早就注意到师傅平常命令扫帚打扫房间的情况,并偷偷学会了师傅使用的咒语。于是,当魔术师出门后,徒弟就命令扫帚干活,在他念完咒语后,奇迹发生了:扫帚果然开始拎水泼洒房间。然而,徒弟很快发现,他无法命令扫帚停止工作—他不知道停止的咒语。所以,当魔术师回家时,他看到可怜的徒弟束手无策地站在门外,听话的扫帚还在往早已洪水滔天的房间里倒水。
  在我们这个世纪,大银行的兴起就像我们用咒语唤起了扫帚,惟一可惜的是我们不知道控制它的咒语。于是,大银行反过来控制了我们的生活。银行家们利用我们存储在他们那儿的钱来扩大自己的权力,不费一毫力气成了我们的主人。幸运的是,魔术师终于出现了,他交给我们奇妙的咒语,使我们终于可以将我们自己创造的怪物置于管理之下。这个人就是布兰代斯—美国最高法院最著名的法官之一。
  路易斯.D.布兰代斯(Louis D. Brandeis) 1856年生于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城。18岁进入哈佛法学院,取得了也许是哈佛历史上最优异的成绩。在当时,他就以广闻博记闻名全校。毕业后,他与一位同学合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事业非常成功,很快他就不用为钱发愁了。从此他开始了作为“人民的律师”的生涯,直到1916年被威尔逊总统任命为美国最高法院的终身大法官。所谓“人民的律师”,就是为了正义而战,为此他拒绝收取费用,认为这会妨碍他对正义的追寻。
  他在案件辩护时决不局限于法律理论和条文的引用,而是要考虑案件的经济和社会因素,这不但使他饱尝胜果,也使他的博学为公众所知。以致于此类内容广泛、说服力强的代理词从此被法律界称为“布兰代斯纲要”。1913年,在开始写作本书时,他已是闻名全国的人物了:大家都知道,布兰代斯了解经济、金融的精髓。这也正是1913年哈波斯周刊(Harper' sWeekly)邀请布兰代斯开辟一个专栏谈一谈金钱信托的原因。从1913年8月到1914年1月,这些文章陆续在哈波斯周刊发表,并于1914年结集出版,即这本《别人的钱—以及银行家如何使用它》。
  在这本书中,布兰代斯提出了他一生所坚持的思想:大的并非完美的。他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的“镀金时代”。大鱼吃小鱼,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已经接近完成;许多大的垄断组织已经出现。诸如摩根财团之类的大型托拉斯借助银行和信托公司控制了无数企业,积聚了巨大财富,建立起庞大的金融帝国。布兰代斯第一个提出:积聚是有限度的,在一定程度上规模会损害效益。托拉斯就是最好的说明。在消除了规模总是带来效益的幻觉后,他强调以个人的彻底发展来获得效益,指出这是经济民主的必由之路。通过在本书的详细说明以及他的许多精彩案例,这一观念为美国公众所广泛接受。1898年,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功能巨大转变的谢尔曼反垄断法通过,布兰代斯反对大规模企业的思想得到全面认可。人们已经认识到,国家不能仅仅是一个守夜人的形象了。由于市场缺陷的存在,国家应该积极的介入经济生活,才能维持市场的竞争秩序,保有经济民主和自由。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经济管制理论的提出者,布兰代斯并不像人们所想的那样反对自由,而是坚信自由的斗士。所以,对于种种社会和经济疾病,他在本书中提出的救济措施并非国家管制一切,而是—公开性。“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灯光是最有效的警察”,这句对公开性的经典概述就出自本书。人们有决定自己事物的自由,但是他必须拥有可以准确作出决定的信息。
  布兰代斯在本书中还区分了银行的三种功能: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存款银行。商业银行的功能决定了它可以适度承担风险,银行家作出小心的判断,承担一定的风险,然后获得应得的报酬。存款银行的性质使它不能承担风险,必须完全安全经营。证券业务则需要经纪人对客户的完全忠实、专家性的高风险判断。这三种不同的业务要求不同的责任,必须予以区分,从事风险业务的人员不适合对非风险性投资作出判断。可惜,美国当时并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银行投机于证券市场,经济的泡沫越吹越大,1929年“黑色的星期一”,证券市场突然崩溃,大萧条开始了。一位学者说:“很大程度上,1929年的灾难是由于我们没有遵从在《别人的钱》中清楚说明的原则。”
  1933年《别人的钱》重新出版,前言中称布兰代斯为“预言家和政治家”。前言作者说这篇长达34页的前言的目的有两个:说明布兰代斯在《别人的钱》中的哲学基础,以及历史是如何证明这种哲学的合理性的。假如说马寅初的《人口论》能够阻止中国的人口膨胀,一万字的文章每字可以折合多少多少人口的话,那么,如果布兰代斯这本短短四、五万字的小书也能预防大萧条的来临,其每个字又价值多少金钱呢?
  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分别通过,美国确立了以信息披露原则为主导的证券管理体制,公开性得到最好的体现。1933年银行法的通过,也建立了维持至今的银行业和证券业分离制度。虽然晚了一点,但这个伟大预言家的理想都已变为了现实。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