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 1998年总第9辑

日本金融体制改革与金融法的新观念(二)

  一、“看得见的手”暂时发挥作用
  日本政府于1998年10月22日暂时接管了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由于这家银行债务大于资产,政府将这家私有银行重新“公有化”。如果政府不援助长期信用银行致使其倒闭的话,可能在已经十分不景气的日本金融市场上引起连锁反应。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银行的呆帐也高达数千亿美元。为了符合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规定,商业银行纷纷收回贷款或收紧贷款,使日本企业资金不足,失业率上升。
  金融机构的稳定是对负增长的日本经济的一个信心支柱,日本政府向长期信用银行注入了8兆日元的资金,这部分资金是政府援助银行资金总额的一部分。为了彻底改变银行的状态,日本政府进行了金融制度改革。如果日本金融的“大爆炸”式改革成功的话,将成为日本自二次大战以来最大的一次改革。现在已经有30%的改革法律经过了国会的立法程序,还有70%的法律将在今年底和明年经过国会立法程序。日本政府准备动用的资金也是空前的,日本国会已经通过了政府用公款向大商业银行注资的法案,随后将有8个有关银行的法案提交国会通过。日本政府将动用的资金总数将超过60兆日元直接注入银行,在今后几个月内,日本政府“看得见的手”将有更多的举动直接支持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在日本政府大量动用“纳税人的钱”来支持商业银行时,国会中反对党没有从基本面上反对,只是从技术面提出不同意见。日本媒体也没有反对的评论,只是客观报告改革发展进程。日本学者们也没有指责政府的作法是破坏了市场经济自由调节机制,反而相当多的人认为政府早该采取措施了。
  国际舆论对日本政府的直接干预也没有更多的微辞,这同1998年8月香港特区政府进入股市干预时的情况大为不同。当时不但香港本地的一些学者强烈地反对香港特区政府的干预作法,而且在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市场派学者也纷纷出来在各种媒体上发表否定的意见。日本政府的作法比香港的情况来说,香港是“小巫见大巫”了。幸运的是日本没有遇到那么多的反对意见了。
  日本国内政治家们和大众舆论都直接或间接支持了小渊惠三政府的“向银行注资方案”,世界各国的金融界好像都在重复由政府“看得见的手”扮演主角的历史。为什么世界各国从主张自由市场经济的,到政府控制市场经济的政府都用起了“看得见的手”呢?
  二、各国政府有义务支撑经济基础,市场在此基础反过来调整经济
  各国政府普遍动用“看得见的手”,因为各国政府普遍认识到,目前不再仅仅是亚洲金融危机了,而是整个世界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的影响,不再仅仅是在亚洲,而且已经蔓延到全球。所以,政府纷纷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动用行政干预手段来支撑经济基础,市场调节是在这个健全经济基础上才发挥作用的。政府选择直接干预作法的不单单是日本,还有美国,中国的香港,俄罗斯和我国。
  比日本政府更早牵头救援银行的是美国。随着以美国的各种对冲基金在亚洲市场和在俄国债券方面的失利,美国的商业银行开始受到了间接的影响。因为对冲基金从美国商业银行贷款,用部分贷款在海外金融市场投机操作,原来这种操作由于数量大,可以承受的风险也大,东南亚各国的中央银行都只一两个回合,就败下阵来。因此对冲基金在海外新兴市场频频得手。对冲基金的海外运作对美国国内金融市场没有直接的影响,所以,美国政府一直持坐视不问的态度。
  另外,在美国法律上对于对冲基金的管制还存在一个空白,法律对这种基金管理公司的人数不到100人的私人公司,不要求严格金融监管。对冲基金利用了这个法律空白,只要在公司人数上控制在法定严格监管标准以下,就可以在海外市场进行自由操作,不受国内法律限制。由于对冲基金操作需要资金数量巨大,所以,转向美国商业银行借款。历史上对冲基金从1992年以来一直保持着高回报率记录,美国商业银行也放松了对冲基金高风险的警惕。美国相当多的大学拥有巨额的校友捐款基金,也纷纷投入对冲基金,以求高额汇报。像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都在对冲基金中放入了许多校友捐款的资金。
  当1998年8月底,对冲基金在香港市场上损手时,对冲基金的借款将给美国商业银行造成呆帐。美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呆帐如果增加,它们的资本就要减少,根据法定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的银行资产也要减少。结果就会导致这些商业银行在股票市场的消极表现,因而影响华尔街的道琼斯指数,再影响美国经济的景气。
  美国著名的投资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已经发生了巨额的亏损,由此表露出对冲基金的问题,其他对冲基金也在海外市场上过度投机而损失巨大。为了保护商业银行的稳定,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出头号召美国私人金融机构共同给予援手,以免影响到商业银行和股票指数的稳定。美国股票市场的不稳定,已经导致了美国证券公司的损失。美国资产总额最大的证券公司美林证券1998年10月份报告显示,该公司损失了1.64亿美元,这是该公司自198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损失。在1989年该公司损失了2.88亿美元,减少了3400个工作岗位。现在这家公司的股票下降了58%。美国第8大的投资银行DLJ (Donaldson, Lufkin&Jenrette)也损失了79%,另一家美国投资银行,Paine Webber Group集团在新兴市场的投资收益下降了27%,股票下降了46%。还有美国的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 Group LP)和雷曼兄弟公司(LehmanBrothers Holdings Inc)和摩根斯坦利公司(Morgan Stanley DeanWitter & Co.)分别报出了收益下降的消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已经准备了资金援手这些大型的商业银行,其中美国银行也在被援助的名单之列。
  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也较早意识到支撑经济基础的责任,在1998年8月底大举动用外汇基金干预资本市场。回顾8月29日大战,当天是香港期指结算日,国际炒家在香港期指合约在这一天要结算。香港特区政府首次动用了外汇基金入市干预,每5分钟港府就要提高一个价位股价,收盘时将恒指推高到近8000点,最后使当天交易额达到790亿港元,收盘时以港府获胜告终。
  俄国政府也是干预市场的政策,只不过它的干预是“休克性的”,结果是考虑本国利益,而损害了别国利益。1998年8月20日,俄国中央银行和财政部联合对外宣布,延期偿还到期的外债100天。这个干预措施像一枚炸弹投入了亚洲金融危机正在持续的国际金融界。向俄国贷款和投资最多的美国与德国商业银行和私人投资银行,开始意识到由于俄国的经济不景气和政府的“休克性”的干预将导致发达国家的金融紧张,弄不好会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俄国使全球的股价纷纷下跌,货币增值。
  我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一直采取积极干预政策,最早对全世界作出人民币不贬值的承诺。在此基础上,我国政府还宣布要确保今年国内经济增长率达到8%。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作法:其一,政府动用国家的财政向四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注入巨额资本,使国有银行注册资本增加将近一倍,增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抗御风险的能力。其二,鼓励银行向国内的主要行业放款,如居民住房建设和购房贷款、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以此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其三,银行贷款支持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在不贬值的情况下,通过提高质量和档次,来增加出口和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日本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主席对于我国政府采取的上述政策,在东京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表评论说,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石两鸟”的政策,难度相当大,但他相信中国政府经过艰辛努力不是不能做到的。
  现在亚洲金融危机已经演化成为了全球性的问题,从亚洲影响到了俄国,再发展到南美洲和南亚大陆,现在又影响美国的大银行和日本金融界了。全世界政府实际上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相同的方法:第一,动用政府的资金来帮助有问题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稳定本地的金融市场,避免使本地的金融机构被国际金融危机毁于一旦。第二,降低利率,增加贷款,扩大对本地的投资,拉动本地经济增长。
  三、为什么还是“看得见的手”?
  当代国际金融市场运行是建立在若干轮回起作用的经济理论基础上:“政府直接干预为主型”的,“市场调节为主型”的,政府“积极而不干预”型的,政府间接“积极干预型”等。在二战后自由市场经济在美元的支持下,国际金融保持了很长的稳定发展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市场供求关系和成本价格可以对市场进行自动调节。
  使用“看不见的手”的理论基于投资者追求利润的动机。当中央银行降低基础货币贷款或降低再贴现率时,市场上资金成本相应降低,投资者就愿意借款进行投资。因为筹资成本低而使投资回报利润增加,投资者获利增多。所以,中央银行对市场干预是基于投资者迫求利润基础上的间接调节,所以称为“看不见的手”。政府中央银行常用的手段是: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改变基础贷款利率,调整再贴现率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等。
  在传统理论中,自由市场国家中央银行对市场干预最有效工具是调整利率。当中央银行降低利率时,商.业银行贷款成本降低,投资者借款需求增加,就业机会增多,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当央行贷款利率提高,商业银行借款的成本增加,投资者借款需求下降,市场投资减少,就业机会减少,导致经济萎缩。所以,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央行就应该使用间接的“看不见的手”,而直接干预市场是不必要的,所以在这种理论和政策观念下,政府“看得见的手”是市场经济的一忌。
  但是,现在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调整利率对市场影响不如以前大了,这种现象被称为“利率非敏感化”,甚至发展到利率对市场没有什么影响的地步。例如,日本的银行储蓄利率几乎降低到了可以忽视的地步,日本银行同业拆借的利率降低到了0.5%以下的水平,但是,银行贷款仍然没有增加。1998年10月初,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降低了0.25%的利率,三周后,美联储又一次降低利率,这种多密度的降低利率在美国也是少见的。但是,美国股市几乎没有预期的高涨反应,银行贷款也没有预期的大幅度增加。降息对市场的刺激“非敏感化”了。
  基于上述原因,日本商业银行将资金购买了美元债券,以求安全保值,而不愿意在国内放款。这便导致了前几个月日元对美元的大幅度贬值。而美国银行的资金走向另一个极端,贷给了对冲投资基金,以图海外新兴市场获得高额回报。
  我国的银行存款利率在一年之内也曾三次降息,贷款利率也降低到了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但是银行的商业性贷款还是依然没有明显的增加,增加的是政策性贷款。所以,传统的理论和央行传统的间接调节手段对市场不起作用了。是理论不适用新的市场情况,还是市场变了?市场调节本来是理想办法,但是现在起不到大的作用,各国政府只能退而求其次,用“看得见的手”来支撑经济。这虽然不是最好的(Best),但是目前“够好(Good enough)”就可以了。
  使用“看得见的手”的客观环境是:“三个原因,四个变化”。三个原因是:其一,由于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在金融领域内更为迅速的发展,使各国的市场更加国际化。其二,由于各国人们追求美好生活而努力工作的结果,农村人口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城市人口比例越来越多。而城市人口追求稳定工作,比追求投资更重要。其三,市场消费观发生巨大转变从实用转向品位,从物质转向文化,从有形转向无形。
  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了以往没有过的四种情况:第一,生产过剩,使一部分资金离开生产领域,进入了金融领域,容易在金融领域产生“泡沫”。投资者由于不愿意冒险而获得高回报率,宁愿保本、保值。所以,银行对生产领域的贷款,并不是投资者喜欢的,投资者宁愿购买政府债券。尽管政府债券的利息较低,但是保险是投资者的追求。
  第二,金融生产“非中介化”在高科技的支持下成为现实。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份额下降,直接化的资金输入新的生产领域增加。例如,股票市场的“第二板块”,“风险投机基金”,“金融工具的证券化”,“货币管理帐户”,“消费电子货币”,“私人投资理财公司”,“家庭银行”和“办公室银行”,以及“个人银行”等。金融“非中介”的发展使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发生了变化。
  第三,高科技普及和信息产业发展,使市场信息对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消费者和投资者趋于均衡化。这种趋势使个人对市场都有自己的看法,对市场都有不同的估计,由于角度和利益的不同,政府或大银行的“主流”观点的导向作用对个人行动影响不如以前那样大了。这些因素都使得央行间接调节对市场的敏感性减低。
  第四,本地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互动与联体化,使得投资者与消费者更加将视线从本地转向海外。日本人热衷于美国债券,美国人愿意在亚洲新兴市场上投资,中国人喜欢持有美元和港币,俄国人偏好德国马克,各国的资金大有“离本土而入全球”的趋势。而在国际市场对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吸引,促进投资者和消费者面向海外。亚洲本来是需要投资的地区,但是,这里的储蓄与外贸经常帐户的资金,有相当一部分又以资本帐户的形式流回到了美国和欧洲。我国本来是吸引外资的国家,但是,我国流出到境外的资金也是可观的。
  由于立法机关还没有开始对上述四种情况展开分析,政府政策研究部门还没有对市场的变化开始对策研究,媒体也由于社会和政府而没有发出信号,社会大众和政府对此仿佛也没有关注。学术界由于缺乏信息和财政资源无法向市场普及最新知识和给予理论项测。所以,面对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法律没有来得及修改,政策没有跟进调整,媒体还没有深入报道,学术界也没有来得及提出理论。当全球经济普遍表现出衰退时,政府为了金融市场日常经营不至于在新的体系建立之前被毁掉,不得不动用“看得见的手”了。所以,政府动用“看得见的手”,也是当前政府对市场和社会公众负责任的职责。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