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金融业改革与日本
国际金融体制调整与改革已经开始在两年前拉开序幕,表现最为突出的有三个地区。第一是欧洲。欧洲11个国家统一了货币,创造了新的欧洲货币体系,各国使用“欧元”代替本币,欧洲中央银行代替了本国的央行。1999年1月1日,“欧元”作为一种新的国际货币就将进入国际金融市场了。欧洲将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网络新“站点”,原来欧洲各个分散的“国际金融中心”,将为整个欧洲板块所代替。
第二是中国。我国从1995年公布了《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5个重要的金融法律之后,就开始了金融机构体系的改革、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和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在金融机构方面,将原来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银行,逐渐改为按照经济区划和重点经济中心来设置,使原来重叠的机构变得更加灵活与能够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在金融市场方面,原来我国的金融市场规模小,限制多,金融产品种类少。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后,现在我国金融市场从银行网上同业拆借,到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单位和个人)、信用卡和房地产金融化市场等,基本上实现了交易种类齐全和交易手段电子化。除银行同业市场外,我国的老百姓现在可以参加各个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前不久日元兑美元大幅贬值时,我国就有一些个人外汇持有者在国内外汇市场上进行了小额日元兑美元的交易,也获得了收益。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进行得更加深入。我国去年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宏观经济运行目标,这与金融监管有效、有力地保持人民币币值有直接的关系。现在我国的金融监管从市场准入,到关闭、整顿金融机构都能够严格有效地进行。对于利率和汇率的监管更加严格,从人民币汇率的坚挺性就可以看出中央银行监管的力度。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唯一屹立不倒、没有贬值的货币就是人民币和港币。
第三就是美国。美国的金融制度改良一刻都没有停过。在美国的普通法制度下,可以通过司法判例随时修改和改进法律。在市场操作领域和灵活的司法判例中,就一直为金融改良留出了空间。美国是最早创建“第二资本市场板块”的国家,是最早使用和普及信用卡的国家,是拥有最大规模的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基金的国家,是最早创建“现金管理帐户”的国家,还是最早开设“个人银行”的国家,又是商业银行融资资本化数额最大的国家。现今国际金融市场上使用的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几乎都是在美国市场上最先使用的。早在1995年,在美国曼哈顿地下的光缆中1天流过的数字化资金总额就相当于全美国的年总产值,5天流过的数字化资金的数额相当于全球的年总产值。这样巨额的资金交易流量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
二、日本金融“大爆炸”式的改革
再回过头来看日本这个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强国。从桥本政府到现任的小渊政府,都一直致力于推行日本金融体制的改革。日本金融制度改革方案已经到了详细而具体的时间表阶段。就像日本人利用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线组装高级轿车与数字化精密电子仪器时所表现出来的工作精神一样,现在这种精益求精的大工业文化被移植到金融制度改革的社会工程上来了。日本政府有世界最大的财力为后盾(据日本大藏省的统计,日本的外汇储备截止到1998年10月底达2139亿美元,连续第60个月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有世界级的思想库支持,具备非同寻常的操作能力以及国内外市场的迎合力。只要完成日本国会的法定程序,这项被称为“大爆炸”(big bang)式的金融制度改革工程,就要启动了。但是,日本国会的上院是反对党占多数的,所以要通过执政党的改革提案,还需要执政党与反对党的艰苦的会前谈判和讨价还价。
受到80年代英国伦敦城“金融大爆炸”的启发和影响,日本将此次的金融体制改革称为日本版的“金融大爆炸”,其内容主要包括政府放松对金融业的行业限制和充分允许金融市场经营的自由化。将来如果改革成功的话,日本金融与证券行业的界限将被融合,商业银行可以经营证券业务、信托业务和保险业务。日本证券公司也可以从事银行的储蓄、存款和贷款等业务。
在技术层面上,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金融电子化已经在技术支持上提供了将银行业与证券业这两大行业融合的可能性。证券业务与银行业务的融合,将使银行变成“全能型”的金融机构,它对市场的兼容性和灵活性都将极大地提高。证券公司也将成为世界上的“超级”金融机构,其规模和市场范围都将超过任何现有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竞争者。如果日本金融业改革能够发展到此程度,日本的“银行一证券公司”就可以比美国的同行获得更大的市场自由度与操作空间,就像本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汽车和家庭电器以及照相机产品以其优质与廉价占领了全世界市场那样,这次日本的金融产品恐怕也要席卷全球了。
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提供了将证券与金融业务合并而安全互动地运作的支持,客户早已有这样的要求。“融合”符合市场发展规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日本这次的改革利用了亚洲金融危机和日本货币贬值以及就业问题的契机,将经济不景气的压力,变成了说服国会反对党的动力。从这一点来看,日本金融改革的谈判成本要大大低于美国。
相比之下,美国的证券公司与银行目前还受到美联储与证监会的严格分业管制。在这种法律环境下,美国同日本金融机构的竞争将有可能重演15年前的一幕:那时美国《反垄断法》限制了美国汽车业同日本汽车业竞争,使日本汽车得到机会大量涌入美国,迅速占领了35%以上的美国汽车市场。
日本金融制度“大爆炸”式的改革使日本原来已经开放的资本市场更加国际化。改革后日本商业市场可以采用两种标价,分别用日元和美元标价。消费者可以用日元或美元在日本国内市场消费。因为使用信用卡和电子结算,同时使用两种货币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了。在日本消费市场上的日元与美元结合,虽然在电子技术上没有任何新意,但是,它在法律和国际金融方面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日本本国经济同美国经济真正联系在一起了,日本政府巨额的外汇储备和日本人手中的巨额美元债券,将使这种融合成为亚洲“最大的金钱财富”与美洲乃至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的结合。
二战以来的国际金融基本上是“美元的金融”,世界银行永远是美国人任总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永远是欧洲人做庄,美国与欧洲的经济学家轮流担任这两大国际金融组织的经济顾问。各国中央银行主要选择美元作为储备,国际贸易用美元来计价和结算,美国的万事达和维萨信用卡公司是世界上前两位的信用卡公司。日本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提出了日本金融与美元结合的改革方案。这一改革蓝图意图让世界第一和第二经济强国的金融市场重新规划整合。日本政府和产业界是非常具有操作能力的,如果这次的金融“大爆炸”法案能够被国会通过,凭着日本的金融管理水平、经济实力和人才素质,日本已经具备了实现这种蓝图的操作条件。
日本的金融改革如果完成,它就很有可能成为亚洲真正的最大“金融站点”。我国的香港和上海、深圳、甚至汉城、新加坡等“金融站点”由于受到现行法律制度的限制,届时恐怕就难以同日本人竞争了。到那时日元国际化程度将更高,日本金融机构的市场范围将更大,操作更加灵活,获利的机会也会相应增大,日元使用的领域也会进一步扩大,日本就可以进一步确立和巩固它在亚洲乃至全球金融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三、日本金融制度改革后,新的世界金融版图
新的金融市场理论还没有产生,重建历史上的国际金融界“布雷顿森林体系”已不再现实,计算机环境和信息产业环境已经使全球金融今非昔比了。新的国际金融市场将呈现出“网络化”趋势。任何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可使全球任何地区或国家成为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中心”,但是,这已经不具有21世纪信息化社会的意义。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信息化社会里,更加富有创意的将是金融信息资源丰富的“金融信息网域”。就像是大型交通中枢站一样,它的覆盖市场面大,拥有最丰富的交通与配套服务的信息,就会集中最多的交通服务工具和便利,就会聚集最有效的服务设施和人才,其他的配套服务设置也随之而来。另一个可比较的例子是国际上著名的电视台,由于这样的电视台的信息量大、质量高、信息传送速度快等能力,使它的收视率最高,随之而来的是广告效益高。在市场发展中“大者愈大,小者愈小”。所以,金融市场也是同样道理,世界上可能有无数金融中心,但是只有信息量最大的“与网域相连的站点”才会扮演未来国际金融市场的领先者,而其他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中心”只不过是通向最繁忙“金融站点”的“过路小站”。信息资源极为丰富的国际金融站点将成为信息社会的国际上最繁忙的“金融大站”:从世界各地来网域访问的客户人数和次数都将最多,在此进行金融交易的笔数将最多,交易金额规模也将最大。
展望未来21世纪,备受世人关注的热门国际金融网域的版图将很可能是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美国与日本区,欧洲统一货币区,一国四地区(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的“大中国区”。
中国是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的一个金融体制改革“站点”,这里的人口最多,又将兼容四种不同的金融体制和法律制度: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澳门。我国内地经济在十多年来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改革也初见成效。大陆地区丰富的资源、巨大的市场和经济长期较快增长的空间是“大中国区”经济的坚实后盾。香港作为全球市场自由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早已是亚洲的重要国际金融中心,累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非常好的基础条件。台湾在经过六、七十年代的经济起飞后,已经累积了相当的资本、技术和经验,在高科技信息技术产业上的发展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三地各有优势,互补性非常强,再加上三地都持有巨额的外汇储备(根据最新统计:中国大陆地区截止到1998年8月底有外汇储备1451亿美元,排世界第二位;中国香港截止到1998年7月底有外汇储备965亿美元,排世界第三位;中国台湾地区截止到1998年6月底有外汇储备839亿美元,列世界第五位),中国完全有可能也有实力在下世纪的国际金融版图中取得自己的“三分天下”。如果说欧洲是各国货币整合式的改革,日本是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的改革,而美国是金融市场技术的改革;中国的改革则将是三者并备,数箭齐发,既需要制度上的改进革新,也需要一国四地区之间的整合协调,还需要在市场技术上迎头赶进、力争上游。
日本金融体制改革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也有启发作用。日本的作法是像制作汽车生产线那样预先设计,按图施工,按标准合格验收。日本金融改革已经制订了详细的时间表,现在正在按照图表通过立法和实行了。我国这次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已经不是历史上曾有过的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了,在信息均衡化的社会,要求的是靠科学的数据与实用的经验来设计、比较、立法与操作。

1998 > 1999年总第11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