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 1999年总第29辑

货币的出现和银行的产生

  在漫长的社会经济进化史中,货币和银行在不断地重新定义自己。那些薄薄的张张纸币或者小小的枚枚硬币,缘何获得君临一切的能力?银行又是怎样呈现出今天这般模样?
  在原始社会,人们既结群而居又相互隔绝,产品(猎物、渔获等)自给自足。人类是不断进步的生灵,劳动技能渐趋提高,劳动产品逐步富余,物物交换潜滋暗长。人群社会的生存能力稳步提高,劳动技能却互有长短,劳动中的专业分工也日益精细,物物交换终于普遍并成为生产的基础。然而,对于此物换取彼物的需求并非时刻都可寻求到交易的对方,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可以满足若干对彼此实际需要的交换活动之后,方可达至自身的最后需要,异常复杂、枯燥、费神,加之实物交换由于搬运、贮藏等原因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大,所以人们试图将某种稀缺物品作为交换中介,即先用自己的产品与此物交换,再用此物直接与自己最终需要的产品交换,使得交易环节减少,约束条件简单。
  这种混混沌沌的稀缺物品顿时将人类的经济生活带入了精彩的轮回,并使自己的生命轨迹越发清晰:交易的便利推动生产更快发展,物质产品丰富又推动交易规模更快扩大,人们对交易中介物的要求越发挑剔和具体,比如容易鉴定、容易携带、容易分割、容易保管、持久耐用,因此,贵金属、特殊的石头、海边的贝壳等多被用来充任此职,他们在交易中被反复的使用,也就自我强化,即使用越多,使用者就越对其有信心,就会越多地使用它。使用者的信任奠定了这些原本平平的金属、石子和贝壳货币鼻祖的地位,贵金属渐在其中脱颖而出,一统天下。由于交易品种的增多,以及交易者对自身利益深切的关注,贵金属的标准(如重量、成色)到了非确定不可的阶段,铸币或称硬币,这一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终于水落石出、隆重问世了。
  据考证,前7世纪的古利比亚王国就使用了硬币。人们开始用行规或者惯例来标定硬币与交易物品之间的比价,硬币获得了心理价值。人们逐步发现,贱金属铸成的硬币只要标定同样价值,就可以替代贵金属铸币流通。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即使是一张纸也可以偷取硬币的生命。于是一些工匠以及后来的银行就以硬币等作为抵押,发行一些纸质凭证代替硬币流通,较之硬币,纸币更好携带,更易识别。人们只要相信这些纸张的发行者,人们就相信纸币,甚至于不太关心纸币背后究竟有没有贵金属硬币作为支撑。可见,工匠和银行的信用也就等同于实实在在的劳动凝结的物品,货币终于成精了。
  文明集中于中原的泱泱中国,似乎对于来自遥远海边的色彩斑斓的贝壳情有独钟,这些贝壳曾经深刻地统治过古中国人的经济生活,至少“贝”字统治了多数与财富有关的汉字,比如:贵、贱、贫、贪、赋、债、贷、货、贸、财、赎等等。随着王权的加强和王土的拓展,贝壳逐步让位于以铜为主的金属。
  一般认为,宋代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但似乎交子更象当代的支票或汇票,它表现的并非处处通行的支付能力,而只是证明持有人在某处尤其是异地存有硬币(主要是铁钱),或者可据此在某处提取硬币的凭证,它只是避免人们反反复复地搬运那些笨重的铁钱。
  今天的纸币或硬币基本多是以政府的信用作为后盾发行的,以国家强制力赋予和保障其价值。信用货币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它作为一种债务凭证,反映债务债权关系,负债者是政府或政府的代表—中央银行。二是它具有强制流通性和社会普遍接受性,又不是一般的债务凭证。
  交易活动的普及使一部分人群的谋生手段由生产领域转入流通领域,货币的出现进一步分解出专门围绕货币而生存的人群。为了便利货币的使用,从兑换、保管货币等简单的经营行为逐步发展到货币借贷行为,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也就一点一点地透析出银行的神韵。
  在近现代工商业文明的策源地欧洲,银行的发展是循着两条线索展开的。在欧洲大陆,封建割据造成了每一城邦甚至社区都有自己的一套货币和货币制度,欧洲流通着千姿百态、不同质量和重量的货币。商业是打破割据的利刃,随着社区之间商品交换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众多货币的存在好看不中用,客观上要求有一种货币单位,用它来衡量另一种货币的币值,这就逐渐从商人中分离出一种专门从事货币兑换的商人。他们最初只单纯办理铸币兑换业务,从中收取手续费。他们的执着经营为他们赢得了信用,走南闯北的商人为了避免长途携带货币和保存货币的风险,把货币交给兑换商人保管,并委托他们办理支付、结算和汇款。不知不觉中,货币兑换业者手中聚集了大量货币资财,客户存入的多于取走的钱币,于是,他们就把沉淀的一部分钱币贷出去,将货币兑换业演练成为既办理兑换,又经营货币存款、贷款、汇款等业务的早期银行,为现代的信用和货币奠定了基础。
  “Bank”一词来源于意大利语,原意是指凳子、桌子或柜台。银行就是成形于地理位置并不居中,但却是欧洲贸易中心的意大利,如1580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1593年成立的米兰银行等。以后,世界商业中心由意大利移至荷兰及欧洲北部,1609年荷兰成立阿姆斯特丹银行,1621年德国成立了纽伦堡银行。但这一时期他们的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和拥有特权的企业。一般资本家仍难以得到银行信用支持。
  在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伦三岛,早期银行则是通过金匠业发展而来的。17世纪中叶,由于发现了美洲大陆,这里成为通往新大陆新希望的出发港,金银财宝作为资本滚滚流入。财主们为了防止失盗,需要把金银委托给安全的地方保管,于是,拥有坚固的保险柜和其他安全设施的金匠业处于鼎盛年华。加之随后的英格兰内战爆发,许多有钱人更是纷纷把钱存到金匠的保险柜里去。金匠们受顾客委托代为保管金银货币,签发保管凭条,还可按顾客的书面要求,将其保管的金银划拨给第三者,省去顾客提现和支付的麻烦。他们发放的存单日后在商品交换中流通起来并获得新生命,成为货币供应量的一部分,金匠的信誉随之提高,成为最初的商业银行家,仿佛他们打磨的不是金属本身,而是整个英格兰的经济生活。当存入的钱多于支取的钱时,他们不仅向存款客户提供资金,而且向其他借款人贷款。开始贷款只向商人发放,后来范围不断扩大,政府也成为他们的支持对象。
  进化论的始祖达尔文最著名的格言就是:“并非强者生存,也非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所谓适者,乃是能适应变化不断作出反应者。由于人们不断追求货币的易携带易保存和易识别性,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社会的构建让银行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模糊,存款、贷款和结算等银行的传统业务遭受挑战,电子货币与电子银行正在定义之中,货币与银行将会何去何从?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