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一个轮回。富兰克林·罗斯福和阿道夫·希特勒都是在1933年迈入他们权力生涯的颠峰时期,也都是在1945年以死亡的方式告别了权力,无论是令人扼腕叹息的大脑溢血还是令人唾口称快的饮弹自尽。在这12年中,他们都一样经历了经济危机,他们也都一样试图以自己的逻辑来诠释和解决危机,一个因此而名垂青史,一个因此而遗臭万年。
经过了一战之后短期的起伏不定,美国经济在20年代进入了令人目眩神迷、心旌动摇的快速繁荣时期。10年间,汽车由800万辆增加到2300万辆,美国一下成为车轮上的国家,经济更由此而隆隆前行。然而车轮之下积聚了大量的隐患:垄断企业的壮大与蔓延破坏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金融创新的发展与激进造成了货币调节经济的力量疲弱不堪;贫富差距和地区差距的迅速扩大使得消费能力远远落后于生产能力的增长。当然能真正看到这些隐患的是后人的回顾与评述,否则那场举世闻名的30年代大危机不会来得如此突然和猛烈。1929年10月纽约股票交易所的崩溃掀开了危机序幕,美国受害最深却也毫不犹豫地将危机向全世界“出口”,正如它出口农产品与工业品一样。过去匪夷所思的现象如今在欧洲和美洲大陆司空见惯:牛奶倒进大海、子弹枪杀牲畜、咖啡投入炉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业生产设备有1/2到2/3陷入停顿;货币最多贬值达50%以上;国际贸易量下降到危机前的1/3的水平。更为严重的是,工厂和银行成千上万地倒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者最高时几近3000万人。从1924年开始,德国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资本输入,此时此刻没有理由不遭受灭顶之灾。
经济危机导致了并交织着政治危机。英雄和奸雄都找到了自己生长的土壤。罗斯福在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美利坚合众国第35届总统,其政府开始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社会商品订货者、金融资本借贷者、国民收入分配者的身份干预国民经济,以期缓和阶级矛盾、扩大消费能力、解决经济动荡。希特勒也是在这一年的1月受命担任德国总理,他在3月5日的国会选举中,成功地使他所领导的民主社会党远远超越于其他党派,真正巩固其一呼百应的政坛地位。“大炮轰鸣刺激生产运转,军队扩编减少工人失业”成为希特勒斩乱麻的快刀。
在美国,民众纷纷向银行挤兑现金(“将钱放在银行以外的任何地方”);心有余悸的银行宁可搁置资金也不发放贷款(股市的崩盘使他们为自身的投机行为以及向投机商的放款而付出重大代价),残酷地扼杀了国家的货币供给和信贷供应,由于现代经济相互依赖,无疑加剧了经济大萧条的程度。罗斯福抓住经济危机的这一牛鼻子—金融危机,随之抓住金融危机的关键点—信用危机。银行要给予大众信用,政府首先要给予人民信心。“……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在我们国家生活的每一个黑暗时刻,直言不讳、坚强有力的领导都曾经得到人民的谅解和支持,从而保证了最终的胜利。……我愿意拿出时代所要求我的勇气和坚贞,我决不会有负众望。”罗斯福的就职宣言成为民众的信心基石。3月6日罗斯福颁布“银行休假令”,宣布全国银行强制休假4天,将银行区分为好、中、差三级,采取整顿、关闭等处置办法。“这就是政府重整财经结构的第一步。……我们不仅将致力于使有信用的银行重新开业,而且将致力于通过整顿促使别的银行取得信用。”3月9日,罗斯福签署《紧急银行法》,授权总统全权管理货币金融;授权财政部储存黄金和黄金兑换券,由财政部指派银行管理员检查银行;由复兴金融公司向银行提供30亿美元贷款。随后又以收回的黄金作为货币准备大量发行新钞票。3月13日,已经有13500家银行获得执照重新开业,最为恐慌的银行危机基本度过。正如罗斯福总统通过收音机发表的第一次“炉边谈话”所陈:“……归根结底,在我们调整金融体制上,有一个因素要比货币更为重要,比黄金更为重要,这就是人民的信心。执行我们的计划成功的要素就是信心和勇气。你们大家一定要有信念,你们一定不要听信谣言和妄加猜测而惊慌失措。……”趁热打铁,罗斯福随之宣布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在金融方面,主要是禁止私人储藏黄金,废除金本位制;增印新钞,宣布美元贬值50%;颁布《1935年银行法》,改革银行制度。当然,要保持银行体系的信用能力,最基础还是在解决民生问题,使经济达到其潜在水平,从而使银行成为有本之木。所以新政更多的措施是放在增加就业之上。在12年的白宫生活中,罗斯福毫无倦怠,他不断制定鼓舞人心的强力政策,同时通过亲切祥和的“炉边谈话”等形式保持和加强与公众的经常联系,巩固了信心,受到了拥护。民众对自身经济利益的关怀,支持他们投入到创造自身利益的洪流中,这是信心恢复的源泉。
在德国,在希特勒上台之前,由于众多政党和利益集团日常频繁的冲突,使得具有一定目的和理智的统一的国家意志无法形成,那些习惯了命令和服从的民众终于惶惶不安而厌倦了“民主”,将信心和责任寄托在宣称能恢复德意志民族光荣与梦想的“民族主义者”身上。希特勒没有“辜负”他们,他的理念认为民族利益优于人类利益,更超越于个人利益,因此他似乎比罗斯福更幸运,他第一步就是举全国之力发展公用事业和军备工业,从而迅速消灭了失业,人民对此非常欣赏,也似乎感觉到了信心。然而这一切是需要资金的,希特勒并没有构建一个良好的金融体系,他的政府只好依赖于发行一种变相贷款的汇票“米福券”借以支撑,尽管国内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能按时偿还政府债务,希特勒却不担心而冀望于对外的掠夺,他向人民承诺在对周围国家取得最后胜利之后,这些债务将由战败国的异族承担,德国人民的信心从此被抵押在纳粹的战车之上,最后化为灰烬,此处无庸多叙了。

2000 > 2001年总第30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