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一个拥有超过900家上市公司和高达3860亿美元股市资产的国家,值得一提的是,她仅有12家投资基金,而且这些基金的所有资产还不到整个股市资产的1%。专业投资基金的缺位,使得众多的小投资者完全支配着市场,而这些小投资者几乎没有什么投资经验,甚至对风险也不甚理解。
在以前股票市场被视作“实验性”的时候,那些小投资者是完全能够满足要求的。尽管曾经如此,股票市场现在已逐渐的被政府视为国家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资本的一个重要来源,特别是对国有企业来说更是这样。但是,如果要提高市场新竞争者的数量,股票购买者的数量也必须能够跟上。而要做到这样,中国的资本市场需要有更多的大手笔的机构投资者的进入。
当前对股票市场的作用的强调,是许多因素所推动的,其中包括减轻国有企业和银行的债务负担的需要。例如,国务院最近明确了国有企业可以进行债转股的操作。同时,针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公司将会采取各种各样的策略来缓解他们账面资产的压力,其中的一部分策略将会以某种方式利用股票市场来进行。
国务院最近也宣布,只要能够保证国家的控股地位,上市公司中的部分国家股可以在市场中流通。这样的一个行动将使得分阶段把目前尚未上市交易的股份逐步纳入流通市场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上市配额制的取消可能会很大程度上促使包括私人所有公司在内的上市公司数量的增长。
所有的这些设计,主要是为了增加股票市场的供给。但是,市场需求方面的情况如何?
自从1997年以来,国家控制的企业禁止在股票市场中进行投机炒作,这普遍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购买股票方面的禁令。但是,最近国务院决定,国有企业能够在市场上购买股票,只要他们持有这些股票至少三个月,同时不是利用借入的资金进行购买,后面的两个限制主要为了确保国有企业进行的是“投资”而不是“投机”。
允许国有企业进入股票市场,也就是许可那些有余款的公司在为自己创造价值的同时将资金释放进入市场。这样,同时也将创造出一大批公司投资者。
但是,中国仍然需要对创造更多的机构投资者作更加深远的考虑。在这方面,人寿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值得相当的关注。
中国现在拥有一个年轻化的人口结构,但是到2045年50岁以上的人口将会超过总人口的半数。面对这样一个国家几乎不可能为所有人提供养老金的艰巨任务,中国已经开始进行养老基金的试验,主要是尝试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以未来退休者的供款(contributions)为基础的机制,这种情况下,这些供款必然将逐年增长。
养老基金和人寿保险公司得以增长的一种方法,就是在其投资组合中涉及股票投资。事实上,随着人寿保险和养老基金行业的发展成熟,不同类型的资产调配(as-set allocations)设计将会符合供款者(contributors)的风险/回报的目标。这些基金的监管体制不仅应当允许他们在股票市场上进行投资,而且应当允许他们进行我们已在其他市场上见到的其他种类的金融投资,比如抵押担保证券。
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则可能来自海外。中国已经创造了仅面向外国投资者的B股。B股市场无可置疑的引进了外国资本,但是它的规模仍然相对小。如果外国投资者能够直接在中国股票市场上进行投资,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这将使他们获得在B股市场所缺乏的流动性,同时也将吸引另一批精明的投资者。
那么,能不能这样来做呢?当然可以。印度和中国台湾’在外国机构投资者的运作机制方面已经取得相当不错的成功。这些外国投资者带入外国货币,换成本地货币,然后在当地*股票市场上进行投资。
印度中央银行和台湾“中央”银行*对这些带入的钱以及其所购买的股票进行跟踪。当投资者希望取得他们的钱的时候,就可以出售股票,将出售股票所得的本地货币兑换成原来的外国货币。不过,外国投资者只有在印度中央银行和台湾“中央”银行*认为税收已缴纳完毕、没有违规行为的情况下才能取得这些外国货币。通过这种方法,印度和中国台湾地区’已经各自为他们的市场筹集了超过100亿美元的资本。这些情况表明,中国内地’通过解除外国投资者进入市场的限制也应当能够取得相似的收益。
同时,随着中国国内市场的增长和仍然不断表现出来的巨大经济潜力,海外的机构投资者也应当会为这样一种机制所吸引。

2000 > 2001年总第32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