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  > 2001年总第32辑

门的故事

  朋友,在你无数次往返于银行之后,你可曾留意过这样一件小事:玻璃门上贴的是“推”还是“拉”?
  当这样的一个问题摆在我朋友小王面前的时候,他的回答是聪明的—“可能是推,也可能是拉。”的确,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门都是随遇而“安”,有人迷信风水,有人注重格调,有人在乎的是方便。那么银行的门是否也是这样,或推或拉,或大或小,或风雅或朴实,任意而定?银行的门,该怎么开?
  大门
  嘈杂的闹市中,熟食、女孩给路人带来了阵阵香气和芬芳,空气里,更夹着迷人的钞票气息。一般地,银行也都凑热闹,喜欢把自己的营业地选择在闹市区,以便吸引客户。但与之相伴生的必然是人来人往,给银行的监管和保卫工作带来了麻烦。这时银行大门的位置与方向的选择就得讲究一定的技巧性。人们常想,如果有一种设计,既能使银行坐落在人群中,又能使闲人与之相去甚远,那应该多好啊!美国的建筑师奥斯卡·纽曼告诉我们,银行等部门的楼房一定要在前门为自己留块“自留地”。这块自留地是一块半公共用地,它便于把大街上的行人同进入银行的人相分离。这样,保安人员在事前可以对种种形迹可疑的人给予更多的关注,即便在抢劫发生的事后、也因这样一块地带的存在而使得疑犯不至于销声匿迹得太快。所以,银行的大门一定得同大街“划清界限,保持距离”。
  后门
  世事总是很矛盾。金碧辉煌的银行大厦一般不进行柜台营业,而花花绿绿的票子往往流动于临街小店。这种小型的建筑物免不了因种种的琐事而留有各种的后门,或因店面出租,或因毗邻机关大院等等。像世间的其他诸多种“后门”一样,银行营业场所的后门总是缺乏应有的注意和监管,种种歪门邪道的事情容易在这里滋生。某地银行的保安人员在夜间巡查的时候,抓获了隐藏在金库附近厕所中的一名“夜访者”。根据此人的坦白,他是从该银行出租出去的临街饭店溜进银行院内,又从银行的后门溜进来的。该事例给我们的道理很简单:银行的营业场所切忌开后门!
  玻璃门
  岁月慢慢在行进,钱庄变成了银行,沉厚的大木门、铁门也换成了各种流光溢彩的玻璃门。透过明亮的玻璃,年轻的先生、漂亮的小姐在忙碌着,一派繁忙的景象。这一切都在诱惑着路人的心,我是不是应该把刚发的薪水存放在里面?然而,无钱却总被有钱恼。玻璃门里诱人的钞票同时在吞噬着另一些人的心灵,歹念生于此间。夜幕来临了,一个黑影在玻璃门前做频繁的往复运动。唔,他原来在撞门!哎,可怜的人哪,你在白天可曾注意:在门上贴的是斗大的“拉”字!如果一个人仅仅想通过用身体撞的方法来进入这扇玻璃门,这可是无法完成的使命!朋友,如果你发现银行的玻璃门是往外开的,那可能就是因为安装它的人明白了上述的道理;如果不是这样的,你可斗胆说一声:门,安错了!
  腰门
  经常去银行营业大厅的人可能注意到许多的柜台边留有小门。忙碌的小姐们在这里进进出出,她们那纤细的手指只要轻轻地推一下插销或掀开活动式翻板便可通过这扇小门迈进那令人神往的地方。银行的这道翻板门俗称“腰门”。腰门的存在给了劳累的先生和小姐许多的方便。可它也是另一些人的“方便之门”。想,那剽悍的劫匪以其粗暴的动作和敏捷的身姿迅速地穿过腰门时,其他柜台上的铁栏杆是否会露出苦涩的笑容:早知如此,何必浪费我们这些钢铁!
  柜台小门
  银行里装潢最为讲究、花样最为繁多、也最为实用的可能就是营业柜台上的小门。君不见,在柜台上挖一小槽为一门,几根竖铁条加一横杠也是一门,在玻璃板上凿一洞也是一门。小门虽小,也应讲究安全之道。而如今,设计者却常常是爱美甚于爱财;视美观重于实用。金属架过于柔美纤细,为求美观而弃钢铁用玻璃作隔板,门洞之大也纳人体,上方不封顶以至易于翻越,等等诸多弊端使得柜台上方小门的设置离其本意相去甚远。
  自动门
  一天,我信步于灯火通明的大街,某外资银行的ATM机引起了我的兴致。如果能亲手操作一下多好啊!我心里想。可是,我围着它转了几圈,虽感到它的周围仿佛都是门,可又总使我碰壁。此时,旁边的一位小姐仿佛已经看出了我的窘迫,拿出了一张精致的卡片在一插孔里轻轻地刷了一下。门开了,小姐回头对我嫣然一笑,仿佛说:“可以进了”。于是,我“尾随”进去了。那小姐取了点钱,没打一声招呼,走了,门也关了。我继续在里面玩弄着,等我想走的时候,已经晚了,门又打不开了。透过明亮的玻璃,我在朦胧的灯光中仿佛看到了那小姐一脸的嘲弄:别起歹念!这是一个玩笑,一个温柔底下埋藏的陷阱!原来ATM机的门没有卡片打不开,进去后没有正常的操作,门也开不了。真是叹为观止!这也许是比较理想的银行的大门。
  银行有着形形色色的门,它们有着种种的故事。在这每扇具体的门的背后,也许隐含着这样一个银行安全的道理:门只是一个通道,它为人们出出入入,提供了方便,但它同时更是过滤的阀门。否则的话,就像窗户开了,进了新鲜的空气也飘进了浮尘。银行的门是为金融交易的顺利进行而开设的,但它必须把闲人、杂人、坏人拦在千里之外。在看得见、摸得着的门后面更是种种抽象的、无形的门。看不见的后门是腐败的门;内部的监管更像银行的无形大门,否则银行就成了没门的金库;金融的电子化仿佛为金融筑了道安全的高墙,然而处处又可能是缺口;等等。这一切都昭示着金融人们同坏人在“门”里的斗争。银行开门当小心,小心!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