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对货币、银行业、金融风险管理和电子支付方式感兴趣的人来说,《大银行家》(马丁·迈耶著,何自云译,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是一本很有可读性的书,从中我们能够了解到美国银行业的历史以及与现代化的金融服务相关的各种各样因素。 
  
   作者马丁·迈耶(Martin Mayor)是金融新闻领域最为人熟知的一名记者,曾于不同时期在几乎所有的商业杂志上发表过文章,且连续三年担任过《美国银行家》(American Bankers)的封面专栏作家。在二十多年以前,他写过本书的最初版本《银行家》 (TheBankers),三年之内两度再版,是70年代一本畅销书,也是了解银行业的重要资料。国内在1982年出版过该书的中译本,印数高达万册。对于迈耶的影响力,美国的评论家认为,在由银行与银行家组成的数万亿美元的新世界中,马丁·迈耶是知识最为渊博的观察家和评论家。 
  
   二十多年前,《银行家》一书带领读者进入到银行业的每一个角落。但从那时开始,与货币和银行业有关的每一样事物都发生了引人注目的改变。计算机驱动的数据处理程序导致新型金融工具的产生、获得利润或遭受损失的新时机、银行与客户及政府与银行之间全新的关系。特别是,随着全球性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银行的出现,银行的倒闭与并购,监管环境的变迁,新式金融工具(如衍生工具)的繁荣,以及信用卡使用的急剧上升,今天的银行业同迈耶20多年前描写的情形相似之处越来越少。 
  
   这种情况下,社会需要一幅关于银行业的新能力、挑战与缺陷的全新道路图,迈耶的这本以银行业的巨大变迁为主题的新书,在相当程度满足了上面的要求。书中所探讨的诸多突出的主题包括:电子时代货币的极端流动性本质;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机构在改变中的经济角色;现今银行在计算机化交易大海中的危险航程;每天高达2兆美元的大额支付款项的流动;信用卡和自动柜员机爆炸性的增长和使用;智能卡和互联网银行时代的迅速到来;互联网时代的隐私与安全;以及政府如何引导银行业的发展;等等。 
  
   从整本书的结构来看,分为3个部分14章:理解货币,包括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作用、支付系统、信用卡、自动提款机、智能卡和互联网;理解银行,包括传统银行、贷款机构、合并、期货交易、衍生工具及巴林银行事件;以及政府干预,包括储贷协会危机、监管机构和检查银行;同时还有简介和结束语。 
  
   在评价银行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之前,作者探讨了货币的本质,这是一项非常费力气的任务,但是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作者才能够对商业银行在以往、现今和以后的债务支付方式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详尽的考察。在对自动提款机(ATMs)、智能卡(Smartcards)和国际互联网世界的无边界的潜力进行描述之后,他证明了为什么甚至跨国大型银行有合理的理由害怕像微软这样的企业不断侵蚀他们固有的业务领域。高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使得金融服务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革,这种变革导致了传统银行业务的衰微。作者还对那些预示着传统性柜台银行业走向黄昏的征兆作了一些极为有趣和可理解的观察和描述。 
  
   接着,迈耶评价了银行贷款业务的衰落,尽管合并正在成为许多地区和国家银行业发展的动力,但贷款业务的重要性却也无可避免地下降。同时,他对期货交易提供了一个很具穿透力的评价,期货交易是一种高杠杆的零和游戏,这种杠杆交易的风险,使金融机构变得如此的脆弱,以至于素以稳健著称的古老的巴林银行也不堪一击。在回顾巴林银行突然性毁灭这个“坏典型”之后,作者将冷静的目光投向了美国的存贷社灾难。从这个主题,他继续对美国银行业的监管机构,包括联邦储备系统、货币监理官、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证监会等,进行了条分缕析的评论。迈耶认为某些监管机构出于自身的利益并不能尽到谨慎监管的职责,特别批评了联邦储备系统在私有部门建立票据交换所系统的过程中从中作梗并最后得逞,因为联储在拣选票据方面享有既定的利益。作者还对如何检查银行提出了有独到见解的评论,特别是其所应遵循的程序和适用的规则。在简介和结束语中,他着重强调了货币和银行的历史,描述了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改变,看到将来的发展方向。 
  
   在对过去历史作了出色描述的同时,迈耶得出了许多令人感兴趣的结论。比如,他有这样一个看法,在21世纪,美国的银行业将被不超过20家全国性的大金融机构所统治。当然,这只是一种个人的观点而已。当然,迈耶在这本书中并无法确切告诉我们金融服务业的未来将如何发展,不过书中提供了许多理解未来变化趋势的必要背景知识。 
  
   从难易程度看,这本书由于不是有关银行和信贷方面的专业性著作,里边既没有复杂抽象的图表和数学公式,也没有晦涩难解的法律术语。不过,由于作者交游甚广,过于详细地记录了其所了解的每个细节,系统性和条理性较差,显得有点繁琐冗长,对于欠缺美国金融银行业历史知识的读者来说,读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2000  > 2001年总第34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