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三山之谜
1993年,中国股市发生了一起载入史册的欺诈事故。有位姓李的先生,是湖南省一个县的物资局的干部,1993年5月上旬携带公款100万元来到深圳,在10月7日和8日以7.85元和7.60元的价格买进15万股苏三山股票,还透支1,000万元买进31万股其他股票,不过却被套牢了。
后来,李先生私下刻了一枚正大置业公司的印章,在11月5日,李先生在株洲县邮电局向《深圳特区报》和海南《特区证券报》发了篇稿子,说正大置业已收购250.33万股苏三山股票,占总股本的5%。半小时后,这位正大置业的“老板”又给两家报社打电话,问是否收到传真件。海南《特区证券报》第二天就把李先生的稿子登了出来。
李先生把信写得人情人理:到11月5日下午3时30分,在5个交易网点统计,北海正大置业共收购三山股票250.33万股,占该公司流通股的5.006%.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47条规定,达到5%的比例必须公布,所以,请求《特区证券报》向社会公布此举。以上数据我们已报中国证监委、深圳证交所,同时,已去函给昆山三山实业有限公司。公告发布后,我们将按规定程序继续收购该公司的股票。以后收购增加的数量我们会随时报告给你们,不希望我们成为第二个宝安公司,再受处罚。
11月8日星期一一开市,苏三山股票就嗖嗖地往上窜,从开盘价8.3元最高达到11.5元上涨40%,当天成交2,000万股。在11.4元时,李先生抛掉了一小部分苏三山股票9,500股,赚29,450元。李先生还指望苏三山再接再厉往上走,没舍得多抛。苏三山的异动引起中国证监会和深交所的警觉,分别在8日和9日发表声明,于是苏三山股价急跌。李先生也急了,急忙在9.4元的价位上把剩余的140,500股苏三山全抛了,赚了15万元。其间,全国股民在苏三山上损失了2,000万元,套牢1.2亿元。11月23日,李先生被拿下。
二、乔治城的故事
上面说的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当今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美国《时代》杂志在2000年初报导了这样一起股票欺诈案。道格拉斯·科尔特是华盛顿名校乔治城大学法学院三年级的学生,他伙同身为某市议员的母亲和三名法学院的同学,制造了一起网上骗局,获利超过34万美元,最后被联邦调查局侦破。
网上信息的传送迅疾和真假难辨,很有可能轻易引发恶意操纵股市的现象,因为只要几分钟,就可以把股价炒高,从中获利随即逃之夭夭。在美国证监会对科尔特的指控中,就凸显这种“炒作后抛售”的骗局。在这些案例里,骗子先寻找一支容易下手的股票,条件是交易量小、鲜为人知且价位低。科尔特相中的就是这样一支股票:每股的成交价才约一美元。1999年3月15日,科尔特在上午10点47分开始买进该支股票,一直持续到下午2点19分,手中累计了1万9千股,当然也抬高了股价。他先在各个股票信息网的留言板上吹捧这支股票,随后在自己设立的选股网站上,把该股票列为最佳选股。由于股价一路飚高,到了下午2点45分,就有10万股成交,半小时之内股价就攀升到当天的最高价10美元。而科尔特早就以每股6.5美元的卖价挂出,所以很快就出手所持有的股票,获利超过4万美元。当天收盘时,股价则下跌到每股3.25美元,导致许多投资者被套牢,一周后股价又回落到1美元的价位。
事后,美国证监会的警务负责人警告说,股票欺诈的渠道从报纸与电话迁移到互联网上,是这几年来美国股市最重要的新风潮。据统计,这幕真人真事,威胁到美国去年年底估计将达到1,000万名网上开户的股市投资者,以及数以百万计利用网络做投资决策的网友。
可以预见,这种骗局不会只在美国发生。互联网的国际性使得信息的流动没有边界,任何的一条信息都可能在众人之中迅速流传。我们每天接触到无数的信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口舌相传的小道消息,足以把脑袋装满,何况还要辨别其中真伪。
三、网络时代的问题
比较两个个案,我们发现技术所带来的变迁是如此的影响深远。对于利用报纸来进行的欺诈,现在已经有了预防措施,比如指定合法信息披露的报纸,规定相应的格式等。但对于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至少从技术角度来看,还是一片空白。
目前,国内有许多个网站提供了网上的股票市场即时信息的服务,有些证券公司还开设了网上证券交易系统,股票交易日趋“虚拟化”:过去的交易要通过砖石水泥砌成的营业部来进行,现在只要一台能够上网的电脑就可以进行买卖。网络的高速输送,使得大多消息能够在股民中迅速流传,虚假的谣言也毫不例外。防止上述骗局的重演,关系到股票市场的正常运行和稳定,法律有必要对这种行为加以规范。在去年实施的证券法和新修订的刑法中,对此都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对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市场的人,不但可被处以三万以上二十万以下的罚款,如果构成犯罪、造成严重后果的,还可能被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金。
但是,有一个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如何鉴别网上虚假谣传和抓住骗徒?乔治城的犯罪案例显示,即使是完全外行的骗徒也可以把投资者骗得团团转。科尔特吸引9,000名订户上他的叫做“快速交易”的网站,利用这个网站发布选股信息,最后挑出四支低价股票,而他和同伙则早就以最低价买入成千上万股的股票。而且,科尔特与同伙还利用网上化名,在一些聊天室发布几百条误导信息来哄抬这些股票的价格。
可以了解,这种网上股票交易信息欺诈,很难像实际中那样被发现和破获。即使是监管手段和经验非常先进和丰富的美国证监会对此也是几乎束手无策,只能采取传统的“巡逻”方式:将网络警力扩编到250名调查员,巡行于各个股票信息网站、聊天室及网络空间里的其他旁门左径;另外,有一组50位人员组成的小组,则以电子方式监控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市场和其他的店头市场。

2001 > 2001年总第40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