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 2001年总第42辑

浮华背后

  
华尔街无疑算得上一处极富魅力的所在。巍峨的拱柱、狭长的街道,投行或律所精英匆匆的步履,经纪们独特夸张近乎可笑的手势,使人时喜时忧而自身或红或绿的股价公告牌,隐约可见的贫民区以及更远处快乐延伸着的长岛。如何抓住这一切的一切,并且透过这一切的一切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华尔街,已经成就了几十本著作。在经历了一段并不辉煌的编辑生涯之后,马丁·迈耶(Martin May-er)奉上了自己的答卷,而这一回他显然把握住了华尔街的核心:人和钱,并从此成功地打开了畅销书之门:《大银行家》、《美元的命运》、《货币市场》、《麦迪逊大道》……或许还有我们今后能看到的更多。
  在本书的开篇,纽约长大的迈耶首先将作为地理概念的华尔街恰到好处地展现出来,令人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或是故地重游的感觉。紧跟着,华尔街上形形色色的人物登场了,其各自所扮演的角色通过一天的时空切换被有条不紊地记录下来,引人入胜。值得称道的还有作者接下来对金钱游戏的主要工具—股票和债券的介绍,明了简洁、不落俗套。很自然地,读者的兴趣已经转到“这个游戏究竟怎么玩”上,于是纽约证交所、美国证交所、柜台交易市场适时地被依次道来。
  以对人物的刻画强化对行业的描绘,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正如读者在随后几章中将看到并且记住的众多活生生的“经纪人”、“承销商”以及“资金管理人”形象。这些真实人物的言行、经历、观点通过迈耶的传神妙笔一一呈现出来,使我们似乎可以感同身受,越来越清晰地触摸到华尔街的脉搏。金钱往往容易诱发罪恶,约束与惩罚对华尔街而言当然不可或缺,因此全书在结尾之前特地以专章论及了法律问题,同样给人启示良多。
  缺陷与不足或多或少总难以避免,而有几点值得特别指出。首先,由于成书较早,文中介绍的实际上是华尔街在20世纪50-60年代的情况。时过境迁,一些技术手段、法律规范难免已成昨日黄花,在阅读尤其是引用时,应格外小心,注意更新。其次,迈耶的记者背景固然使其有可能“把这一话题写得深刻而又富有娱乐性”(斯图尔特·霍尔布鲁克语),但也有人对此并不以为然。正如道格·亨伍德在其《华尔街—如何运作及为谁运作》一书中对金融作家和记者身份提出的质疑,“他们仅仅充当着传声筒,将所得的信息原样刊登……这里不存在过滤器。”这样的评论不无道理,但好在至少笔者看来,哈佛毕业、经济学出身的迈耶远未真的“放弃思考”。最后,就像该书中译者所指出的那样,其“完全沉溺于金融创造的奇迹,忽略了实物经济才是现实财富基础的事实”。点石而成金,神仙不能,华尔街也不能。在经历了多次股灾,特别是纳斯达克最近的暴跌后,人们对此理应有更清醒的认识。通读全书,应当说作者在对资本市场负面性及金融泡沫问题的阐释上的确是有所缺失的。
  有道是“瑕不掩瑜”,以上的事实并不妨碍我们从阅读中受到启发,获取灵感。一般认为,交易方式有两大分支:纽约证券交易所被看成是委托驱动的代表,而报价驱动则作为场外交易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纳斯达克市场的技术特征。于是有人就不自觉地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其水火不容。迈耶在该书的第4到第8章中,对两类市场都进行了详尽的介绍,读者看毕会很自然地对上述截然分野的观念做出修正。因为在对报价信息的独占性、维持交易连续性等方面,我们不难从纽约证交所的专家经纪人(Specialist)身上找到纳斯达克市场上做市商(Market maker)的影子。反过来,证交所式的激烈竞争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做市商之间。可见,即便是在书中所记录的那个时代,对两者关系的恰当描绘也应是“各具特色,你中有我。”
  以现今的角度观察,上述的交叉状况更呈现出加速融合的趋势。新近的技术革新极大地改变了交易市场的成本函数和效用函数,LEI Instinet,Archipelago等为代表的所谓电子通讯网络(ECN)交易系统日趋成熟。这一方面迫使个性保守、号称“老男孩俱乐部”的纽约证交所在现行大厅竞价模式的基础上,发展多平台的交易架构;另一方面,纳斯达克市场也不得不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传统的做市商制度具有了买卖盘驱动的特点。如果把目光拓展到全世界,德国交易所于1997年推出的Xetra交易系统更可谓是“双剑合璧”的直接产物,巧妙地结合了委托驱动和报价驱动的双重机制,口碑甚佳。
  再举一例,假如某人对中国股市中的“坐庄”行为感兴趣,不妨看看迈耶在“法律”一章中的描写,相信十有八九会禁不住掩卷长叹:原来竟是如此类似。然而金融毕竟是一项公共事业,它的生存完全依赖于公众的参与和理解。如何避免竭泽而渔,怎样使普通投资者摆脱“人为刀俎”的命运,法律必须挺身而出,证监会责无旁贷。规范监管的结果是“迫使发行股票的公司从投资者的立场来思考问题”,而所谓“机构大户”也要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美国证监会(SEC)前任,也是迄今为止在任时间最长的主席阿瑟·莱维特(Arthur Levitt)在其临别赠言中一再强调“制定任何政策,做出任何决定的时候,都必须坚持个人投资者高于一切。”这曾经沧海后的金玉良言,哪有理由不引起后来人的高度重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终于在中国高层听到了同样的声音。循着这一思路,很难相信存在什么对股市的恶意攻击或诅咒,知耻而后勇远比讳疾忌医要好得多。
  总之,假如你对华尔街有些兴趣,想搞清“谁是金融市场真正的主宰者”,这本被评价为“集解说、娱乐和讨论于一身的佳作”,算得上一个不错的选择。又或者你已是金融或法律的行家里手,浮生偷得半日闲,来翻翻这本小册子,说不定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The Wall Street: People&Money,《华尔街:大亨与金钱》,马丁·迈耶著,慕真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