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 2001年总第45辑

QFII制度

  
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对于资本市场不够成熟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资本市场的开放是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我国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是在谨慎而又积极地探索着。1992年2月,沪深B股市场先后设立,揭开了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序幕,1993年和1994年开始推介国内企业在香港及海外市场上市;1995年开始试办中外合资投资银行。随后又有很多新进展,比如2001年推出的开放式基金,要求有国际知名的基金管理公司做合作伙伴等。随着中国对WTO关于证券服务业开放的承诺,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证监会副主席高西庆表示:要积极研究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合格外国机构投资者”(QFII,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制度,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限度地允许外国投资者逐步进入我国证券市场,允许外资并购我国某些竞争性行业企业的股权,使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对外开放。究竟什么是QFII制度,它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有何影响,如何引入QFII?请看各家观点。
  什么是QFII制度?杨帆指出,QFII制度是指允许经核准的合格外国机构投资者,在一定规定和限制下汇入一定额度的外汇资金,并转换为当地货币,通过严格监管的专门账户投资当地证券市场,其资本利得、股息等经审核后可转为外汇汇出的一种市场开放模式。(《开放步伐加快外资人市可期—从国内证券市场将来引进QFII制度谈起》,http://www.axtz.com/zcgz/zcgz2/zc26. htm)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货币没有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外资介入有可能对其证券市场带来较大的负面冲击,因此QFII制度实质是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的过渡性的制度。其主要是管理层为了对外资的进入进行必要的限制和引导,使之与本国的经济发展和证券市场发展相适应,控制外来资本对本国经济独立性的影响、抑制境外投机性游资对本国经济的冲击、推动资本市场国际化、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种制度要求外国投资者要进入一国证券市场时,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得到该国有关部门的审批通过,对外资进入进行一定的限制。它限制的内容主要有:资格条件、投资登记、投资额度、投资方向、投资范围、资金的汇入和汇出限制等等。(易凯: 《QFII制度是什么?》 ht-tp://cfi. net. cn/idx/newspage.asp? 200202060414)
  QFII制度,中国资本市场的选择?高翔在《QFII制度的境外经验》一文中谈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调查研究结果,一个国家要实现资本项下的自由兑换和资本市场开放,至少需要满足如下国内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管理的前提:(1)控制财政赤字,维持客观经济稳定。如果在推行资本项目自由化的进程中不能有效遏制庞大的财政赤字,造成过度的通货膨胀,则过低甚至为负的实际利率会成为大规模资本外逃的导火线。(2)维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3)汇率与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如果在资本市场开放后,汇率与利率的形成不能实现充分的市场化,则其因为管制而人为造成的扭曲会为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创造条件。(4)改革国内金融体系,推动金融体系的商业化,优化金融资产质量。(5)建立金融体系的官方安全网络,维持金融体制的稳定,制止资本开放后有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的蔓延。(6)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保持本国工资、商品及资产价格的灵活性,以使有关的市场主体在资本市场开放后根据国际经济及金融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
  对中国的证券市场来说,要完全实现国际化,还必须具备这几个条件:(1)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2)金融体制改革基本完成。(3)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基本完成。(4)证券市场上的类别股份(国有股、法人股等)问题基本得以解决。(5)证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证券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的投资工具比较完备。
  显然,中国证券市场上不具备完全国际化的条件,那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呢?美国学者M. G. Papa-ioannou和L. K. Duke总结出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迈上国际化所要经历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完全封闭阶段),股票价格呈上升趋势,并同传统的银行储蓄和政府短期债券一样,广泛地作为投资的选择对象。第二阶段(准开放阶段),随着对更便利的筹资渠道的需求的增加,对国内市场的限制逐步放宽,并且金融部门开始改革。第三阶段(开放过渡阶段),随着不稳定性的下降,市场开始进入规模扩张阶段。第四阶段(开放成熟阶段),证券市场趋于成熟。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可以初步判断,我国现在基本上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转化的过渡时期。在这个阶段,国际上比较成功的开放策略就是QFII制度。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成功经验,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证券市场成熟程度来设计具体的QFII制度。(《资本市场杂志》2001年第9期)
  引入QFII制度,意义何在?许文彬在《QFII制度:经验借鉴和我国的现实选择》一文中分析到:在我国大陆推行QFII制度,不仅是我国证券市场因应加入WTO要求,在发展还很不完善的条件下实现对外开放的一个较好的选择,同时也将是促进市场逐步完善、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其意义主要体现在:(1)可实现中国证券市场逐步与国际接轨。(2)是解决资本项目的封闭和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之间矛盾的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案。在QFII制度下,经挑选的合格境外投资者可获得一个投资额度,根据该额度汇入外汇,并在中央银行的监督下兑换成本币(人民币);在一定的投资周期后则可将其投资的本金及收益兑换成外汇汇出,这样,无需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也可达到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的目的。(3)有利于增加我国证券市场资金供给,缓解我国证券市场所面临的扩容压力,从而有助于解决国有股流通这一股市规范化、真正市场化的头等问题。(4)有利于引进西方优秀的管理经验、重塑证券市场理性的投资理念。(5)有利于监管模式逐渐成熟并实现市场导向化转变。(《投资研究》2001年第12期)
  有哪些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及韩国、印度、巴西等国家在证券市场开放过程中,都较为成功地引进过QFII制度,并在控制外来资本对本国经济独立性的影响、抑制境外投机性游资对本国经济的冲击、推进资本市场国际化、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谢联胜在《QFII的进入与台湾证券市场对外开放》一文中,特别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在引入QFII制度和逐步开放证券市场方面的成功经验:我国台湾地区在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过程中,逐步放开对外国投资者的限制。从1982年制定“引进侨外资投资证券市场计划”,允许侨外资间接投资台股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的引入QFII制度,到最后1996年允许境外自然人直接投资台股,同时全面放开投资信托业,台湾地区的证券市场分阶段、有步骤地逐步融入国际证券市场的大舞台。在开放前期,为避免QFII手中的巨额国际游资出入给台湾地区证券市场带来剧烈震荡,同时避免外资大规模控股台湾地区上市公司进而控制台湾地区经济命脉,台湾地区监管当局严加控制:(1)要求进入台湾地区的QFII具有很高的资信和实力;(2)由台湾地区“中央银行”对QFII每次汇入的资金进行审查;(3)规定QFII能够汇入的资金总额;(4)规定单个QFII能够汇入的资金总额;(5)规定全体QFII投资单个上市公司的股权上限;(6)规定单个QFII投资单个上市公司的股权上限。随着台湾地区证券市场规模的壮大和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台湾地区监管当局从QFII资格要求、QFII资金汇入和资金运用限制、QFII投资台湾地区证券市场额度以及QFII投资上市公司股权上限等方面逐步放宽管制;同时,面临着游资迅速出入所带来的市场振荡问题,台湾地区还建立了规模达5 000亿元新台币的“国家安全基金”,以防范QFII扩大在台活动所带来的风险。(《证券市场导报》)2001年2月号
  引入QFII制度,应采取什么配套措施?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银教授建议,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可借鉴韩国、我国台湾地区等地的QFII制度,逐步实现。即整体设计,循序渐进,由易及难,稳步展开,最终在条件成熟时实现资本流动的自由化。
  他认为,QFII制度的动态发展需要与整个证券市场的改革和发展保持一致,形成良性互动,着眼于证券市场的整体改革和发展,而不是证券市场在导入QFII制度方面的“单兵突进”。因此,基本制度建设要先行,要实现整个证券市场的游戏规则与国际规则对接,这主要是指法律机制、会计标准和信息披露标准、证券市场文化、自律机制、市场参与者的行为模式等方面。此外,市场质量也应同步提升,这包括监管的效力和质量,上市公司内部运作质量、可投资性和公司治理质量,市场参与者的质量等。并且,应加快股票发行人结构的配套改革。如境内外资企业上市、境内最好的内资企业(尤其是大型和特大型绩优企业)上市、境外蓝筹股挂牌上市。让最好的国内企业,以及最好的在中国发展业务的国外企业在中国上市。(《有关专家建议—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宜采取QFII制度》,载《证券时报》2001年10月15日)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