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地质学上的寒武纪出现了生物大爆发,现存生物的祖先纷纷开始出现,我国的资产管理行业自2012年开始后,也出现了一场金融上的大爆发。当时间来到2018年,蓦然回首,我们发现围绕着“受人之托,代人理财”这一极简主义的资产管理核心理念,在法律形式上已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资产管理产品。
目前市场上已有的资产管理产品可以从资金渠道上区分为银行类、信托类、保险类、证券类;而在组织形式上又有包括复杂的结构化产品在内的各种金融投资工具,甚至合伙组织也可以被创造性地运用于资产管理行业。在金融创新者的手中,资产管理产品犹如魔法师礼帽里的礼物与小动物,正在以令人惊叹的速度从监管的狭缝之间奔涌而出。
这些产品的共性,均是由资产管理专家通过各类金融渠道,将资金从投资者手中汇集,投向目标金融资产。资产管理人员通过自己的专业服务,让资金富余方与资金需求方之间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这种配置得以让金融行业,以及由金融行业所哺育的实体经济得到大范围的资金补给而加速社会生产效率的提升。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看,资产管理行业通过金融分工,使得普通民众得以分享金融市场效率增长所带来的收益;而从专业资产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大量来自民众的资金支持,放大了他们专业技能所拥有的经济力量,提升了整个社会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通过这一配置,资产管理行业可以实现公民收入稳定增长与减少贫富差异这一社会正义目标。
遗憾的是,上文所描述的仅仅是美好的理想,在我国的现实中,由于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的竞争以及我国特有的投资者文化,资产管理行业逐渐异化为对银行存款的替代——只是收益更高。刚性兑付犹如缠绕在资产管理行业头上的魔咒,让所有的资管机构都欲罢不能。刚性兑付,看起来很美,但由于扭曲了资产管理本身的业绩水平所带来的竞争差异,推高了资产管理机构之间的交易成本,使得整个市场中的资产管理机构都被绑上了一辆高速运转的战车,一旦掉队,就会成为市场上的输家。而整个社会的风险,却在刚性兑付的皆大欢喜中逐渐积累,并终将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破坏性力量。在国内金融去杠杆的宏观政策镜像之下,打破刚兑已经成为我国资产管理监管者、从业者与研究者都关注的政策性目标;当然,在金融法治视野中,也便被转化为一项法律目标。
除此之外,资产管理行业本质上“代客理财”的属性,决定了信托关系将成为主导资产管理投资者与运营者之间的基本法律定位之一。而我国“信托法”与“资产管理规则”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径直适用“信托法”来规制资产管理行业制造了制度成本。“信托”规则及其相关的“信义义务”规则,也成为人人都说得出,却少有人说得清的传说,并将持续成为我国探讨资产管理监管中的“热点”。而在说清“信托关系”之前,我们不得不借助更多监管的力量对脆弱的投资者提供父爱主义的保护。
资产管理行业中,有乱象,也有生机;或者说,乱象与生机本来便是一体两面。而本辑《金融法苑》恰好站在国内资产管理行业从“刚性兑付”到“净值化管理”转换的历史十字路口,思考在法律规则与经济目标之间,向广大活跃在一线的金融实务者与监管者发出邀约,在未名湖畔召开了“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国际经验与中国道路”的学术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学者、金融从业者、监管者之间碰撞出了美丽的火花,将我国的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实务与理论的探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些成果将以会议实录的形式发表在本辑《金融法苑》上以飨读者。
除此之外,我们还收到了来自高校研究者与实务人员的大量投稿,从中我们选取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的若干文章纳入这辑专刊。这些文章,分别从资产管理者的法定义务角度、资产管理产品刚性兑付的法律治理、投资者的法律保护等方面,对我国现行的资产管理监管体系进行了全景或者微观的分析,揭示了我国现有监管中法律规则与经济现实之间的重重冲突,呼唤我国重构一个健康、稳定、有序、公平的资产管理行业。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当资产管理行业能够冲破在监管套利冲动下以复杂性构成的重重雾霭,回归“代客理财”这一本源属性,那么整个行业都将面临新生,并成为实现资产管理行业理想的新起点。而本辑《金融法苑》“资产管理业务与监管”专刊希望能够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作出一点小小的贡献。
第九十七辑《金融法苑》执行主编
张彬
2018年7月2日

2018 > 2018年总第97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