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法苑 > 过刊
2018年总第98辑
-
证券发行与证券交易的监管区隔——来自美国1933年《证券法》的经验
吴幼铭
摘要: -
黄伟文;李晓郛
摘要: 内幕信息秘密性要素包含形成时间与公开时间两方面。内幕信息形成时间的模糊性表现为“一般标准+特殊标准”的认定模式较为抽象、行政处罚决定书与判决书用词存在歧义、行政机关与司法机关的认定立场不明三方面。同时,内幕信息公开时间的立法与实践标准也未统一。鉴于内幕信息秘密性要素易成为案件争议的焦点,我… -
陈冠男
摘要: 金融消费纠纷中立评估制度作为我国新型金融ADR制度,其结果应具有参考效力及可执行性。各国立法例都对ADR评议结果的执行进行了保障,如一元制评议模式的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评议决定具有片面拘束力、确定拘束力和执行力,而我国中立评估程序则没有对结果的执行制度。将中立评估意见分为责任… -
李蒙娜
摘要: 股东作为公司投资者,其投资收益与公司经营业绩密切相关。由于有限公司具有人合性、封闭性等特点,部分中小股东难以了解公司经营情况,其合法权益易受到损害,股东账簿查阅权案件逐年增多。股东查阅公司账簿的目的正当是保证股东合理行权、平衡公司与股东利益的关键。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
彭玲萱
摘要: 本文首先通过上证A股“高送转”实证数据,揭示了我国证券市场“高送转”的典型状况;其次梳理了我国监管机构针对“高送转”的监管历史和监管逻辑,发现监管部门对“高送转”行为的干预存在定义和思路不统一等问题,导致监管效果不尽如人意,亟待改进;再次针对规制“高送转”的两种思路,分别介绍了美国和中国香港的监管… -
陈璐
摘要: 本文在梳理和分析证监会对恒生网络等案件的处罚逻辑、现有证券法和刑法规范体系对于证券经纪业务的规制内容、证券经纪业务设置许可背后的“哲学”与“国情”以及成熟市场的代表美国对经纪商的认定标准等内容的基础上,试图对证券经纪业务的认定规则和标准进行比较和反思,以期对“非法经营证券经纪业务”的监管提… -
上市公司收购人在杠杆收购中的信息披露义务——以“万家文化收购案”为例
叶冬影
摘要: 收购人采用协议收购+杠杆收购的方式收购上市公司,是一种独特的收购方式,它给现有信息披露规则带来挑战。收购人即使承担信息披露义务,也必须通过上市公司才能向公众披露信息;收购人不会将全体协议条款予以披露,更不愿意披露协议收购的杠杆比率,这使得协议收购+杠杆收购带有很高的危险性。我国实定法规定了… -
张馨予
摘要: 税收核定中“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判断标准始终是争议焦点。价格“明显偏低”与否实质上是与公允价值相比较的后果,但实践中不乏税务机关以保障税收为目的否定公允价值的情况。公允价值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审计人员必须通过多种审计程序和证据才能得出相应的审计结论,而税务机关仅仅依靠自由裁量权和… -
段磊
摘要: 日本在2016年修改《资金结算法》等法律,开始对虚拟货币进行监管规制。修法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防范虚拟货币被用于资助恐怖组织或者洗钱等违法行为;第二,保护虚拟货币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这些目的的具体手段包括两方面:一是对虚拟货币和虚拟货币交易机构的定义作出规定,划定监管范围;二是对虚拟货币交… -
傅宇
摘要: 自2009年比特币诞生以来,涉加密货币的交易规模急剧扩大。在此背景下,2018年2月27日德国联邦财政部基于欧洲法院对“Hedqvist案”作出的判决内容发布公函,对涉加密货币的增值税征收作出规定。其内容主要涉及加密货币与传统货币的兑换交易、加密货币作为对价时的交易、“挖矿”、运营加密货币“钱包”及交易平台等行为… -
我国P2P借贷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形成及克服——以P2P平台的法律规制为视角
张世君;王成璋
摘要: P2P借贷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诸如欺诈、跑路等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现象。我国P2P平台的定位经历了由信息中介异化为信用中介,再到回归信息中介本质的过程。借贷交易中P2P平台未尽到资信评估和信息披露的义务,是导致信息不对称的现实成因。信息不对称进而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 -
汪恭政
摘要: 支付客户信息,分为个人支付客户信息和单位支付客户信息,具有可识别性的本质特征。与公民个人身份信息相比,支付客户信息涵盖的范围更广,但这也方便了非银行支付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非法获取、提供和利用,给既有刑法规制带来困境。规制侵犯支付客户信息的不法行为,应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和侵犯商业秘密罪区分规… -
P2P网贷中集资诈骗罪的司法认定——基于28个案件的实证分析
袁一绮;张旭东
摘要: 频发的P2P网贷集资诈骗案决定了在P2P网贷领域要准确理解与适用集资诈骗罪,必须基于已宣判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实证表明,司法一般基于客观行为事实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其中“灭失性处置”“借新还旧”被直接认定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仅凭“将集资款用于维持平台运营”不足以认定“非法占有目的”;客观行为方面… -
罗欢平
摘要: 近年来的相关财务数据表明,美国《小企业法》7(a)担保贷款项目运转良好,究其原因在于其充分强调私营实体的参与和信息披露的充分,规定了较长的贷款期限和清晰、透明的申请、代偿程序,以及建立了规范的贷款销售二级市场以增强银行流动性。2015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行业改革浪潮席卷全国,在政府的支持下,… -
姚一凡
摘要: 美国立法上构建了完整的银行业与工商业分离框架,既限制银行及其子公司直接从事或间接投资非银行业务,又禁止银行控股公司及其关联方从事与银行业无关的业务。美国坚持分离政策逾百年,主要是考虑到银行业与工商业联营会导致经济资源集中,产生滥用权力而破坏竞争的可能,而且会将银行置于利益冲突的境地,导致…